【本文登載於2019年4月鹿基門診表暨健康通訊】文/小兒神經科 張容毓 主治醫師
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在台灣的本土研究中,統計其比例約5~7%;也就是說,每100位學生當中,就有5~7位有好動及過動症狀,其中男女比例為4:1。我長年在鹿港服務ADHD的患者,深深覺得藥物雖然有助於提升專注力並減少衝動行為,但無法改變過往錯誤的行為模式。對這群患者的家長而言,教養更是一大挑戰,需要醫療端與學校端更多的正面支持。
為讓民眾對ADHD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〉有更深入的了解,鹿港基督教醫院在2019年3月3日上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職教育講座。
第一堂課我們請到了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的張通銘醫師,來為大家介紹ADHD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的前世今生。
ADHD的核心症狀,就是分心、過動和衝動。儘管這些都是在四歲之前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過程,但沒有ADHD疑慮的孩子,你會發現他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聽故事或看繪本,他們也能坐下來拼拼圖或把玩具收好。
相較之下,有ADHD疑慮的孩子比較沒有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,他們常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,像是破壞活動或破壞社交關係,而且他們可能從幼兒時期就是高需求寶寶。
第二堂課我們請鹿東國小退休的黃茲薰老師,分享ADHD學童在校不同階段會遇到的困擾,比如說在幼稚園至一、二年級通常孩子表現症狀包括愛亂跑、易分心、坐不住、好動。
到了小學三、四年級易出現忘東忘西、話多、愛搶答、不愛寫功課。而小學五、六年級與國、高中階段成績可能會一落千丈,情緒易衝動。
所以ADHD孩子在校園的生活,需要家庭與學校攜手合作而非對立。學習正向思考,揚棄過去罵孩子學不會、改不了的模式,改為發現哪裡可以教、可以變?
第三堂課則由我自己以醫師兼ADHD家長的角度分享正向教養的經驗。在我的經驗中,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其實就是告訴他:你的努力、你的改變,媽媽有注意到!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關注、被期待的,就有動機去自發性做對的事。每天至少花五分鐘和孩子對話,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,建立家裡固定的生活常規及作息時間表,都有助於孩子心智更成熟。
瀏覽次數:1671
|